微雕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法。中国微雕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战国时的玺印小如累黍,印文却有朱白之分。众所周在的王叔远的《核舟记》,也是中国历史上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篆刻边款艺术是微雕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明清以来,不少文人雅士在印章这方寸之地,用铁笔题书作画,寄托情趣,自娱自乐。及至寿山石成为印章材料之后,寿山石的微雕艺术便也开始出现。清初杨璇、雕彬都曾在寿山石雕品的花纹僻处刻以小字,“西门薄意派”雕刻大师林清卿也常在所刻作品的草丛、石缝中以极细的笔刻划上自己姓名和制作年月,以后更有人在印章方柱的四边,以极细微的文字,雕刻古人诗词作为边款。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放大镜等先进科学仪器在微雕领域的运用,微雕艺术便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崭新艺术。作品中所刻的文字愈来愈小,内容也愈来愈多。微雕特别讲究选材,其海南EPS构件石材质地要求绝对精纯,容不得有半点砂格和半丝裂纹,因为半个砂点就可能要刻10多个汉字。其次,微雕的刀具也是特殊的细刀,既要尖细,又得锋利。第三,要有特别精熟的书法和国画功底,雕刻的时候才可进行“意刻”。第四,临场要屏息凝神,集中意念,毫厘千钧,一气呵成。第五,运刀要稳、准、狠,只有这样,才能使书法和刀法笔意达到完美的统一。微雕艺术“艺在微”,愈是细微,功夫越精,价值也越高。微雕也是十分讲究画面和章法的艺术,这就是“意在精”。微雕的雕刻师首先要有很深的书法和绘画功底,虽然微雕细微到无法用肉眼辨认,但在放大镜下仍然十分精美,如大幅的书法精品。
铸铜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铸铜的历史非常悠久,且技术成熟。铸铜的工艺要比锻铜复杂,艺术创作的复原性好,因此适合成为精细作品的材料,很受艺术家的喜爱,尤其人物雕塑最为常见。但其容易氧化,所以要多注意保养。每件铸铜艺术品都是需要经过11道复杂严谨的工序制作而成,这些工序中既有传统手工艺的痕迹,线条也有精密铸造的现代技术精彩所在。铸铜被放入烧结炉依不同金属材料以1000℃-1150℃烧结,将铜液立刻铸入陶壳,冷却后将外层陶壳震破,剥离出来的就是铜质的产品粗胚体。
GRC常用建筑风格包括:欧式风格、地中海风格、北美风格、现代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新中式风格等。在新中式风格建筑实际应用中,整体多采用木架构,或将实木改为混凝土加仿木漆,以减少成本;然后,将建筑的檐口、斗拱、线脚、花盆等石材换成为GRC构件外喷仿石涂料,可以减少大量的材料费用,降低造价,同时达到设计效果。海南GRC构件,适用于多种风格建筑外墙墙体上,造型丰富,精致典雅,为建筑设计师提供了多种创意选择,能较大程度上体现建筑楼体的装饰风格,是一种绿色的新型装饰材料。
中山雕塑加工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的艺术品,它是一种立体造型艺术。因制作方法主要是雕刻和塑造两大类,故被称为雕塑。按制作工艺区分,雕塑可以分为雕和塑两大类。细分则分为刻、镂、塑、凿、琢、铸等各种技艺和手法。按体裁来区分,雕塑又可以分为纪念性雕塑、城市园林雕塑、有雕塑、陵墓雕塑和陈列性雕塑等。按样式区分,雕塑还可以分为头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按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区分,雕塑一般又可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三类。圆雕,又称“浑雕”,是不附在任何背景上,可以从四面观赏的立体雕塑。圆雕的特点是立于空间中的实体形象,在创作时必须考虑它的体积感与厚重感,在塑造形象时 还必须照顾 到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赏。浮雕,又称“凸雕”,是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艺术形象。雕塑加工价格根据表面凸起程度的不同,浮雕又分为高浮雕 ( 高低起伏大,凸起程度深) 和浅浮雕 (高低起伏小,凸起程度浅) 。透雕,则界乎圆雕和浮雕之间,它是在浮雕的基础上,将其背景部分镂空制作而成,但又不脱离平面,犹如一件附着在平面背景上的圆雕。
钮雕是专指在印章上部钮饰的雕刻,属于圆雕的范畴,具有丰富的立体感,但它和圆雕相比,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物像小,限于印章的规模,一般都在10立方厘米以下;二是只表现物像的上方,而不像圆雕那样,需要全方位表现;此外,钮雕的表现内容多是动物,特别是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如:螭、狮、龙、虎、辟邪、饕餮等,因此,钮雕也称为“兽钮”。钮雕的历史是和印章连在一起的,有印才有钮。据有关历史考证,最早的印章始于周朝,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最初的印章是权力和地位象征,是王侯将相、达达显贵的专用品。最初的印钮也十分简单、纯朴,只是在印章上方钻一小孔,用来穿强系结以便携带,因此印钮也称“印鼻子”。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印章在材料和钮饰上,根据使用者不同的权位和官衔,出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如秦时的官印,除了用金、银、铜等质料原不同来区别官爵的高低外,还在印钮的装饰上加以区别。到了汉代,皇帝用玉玺虎钮,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三公及左右将军则用金印龟钮,傣禄二千石的官,则用铜印象钮......此后,历代王朝,上至君王下至各品官员所用印钮,以职位高低,多为螭、狮、龙、凤、虎、辟邪、饕餮、麒麟、驼、鸟、鳌、熊、蝙蝠以及十二生肖中的其他动物。
透雕工艺是莆田原创的雕刻技艺,北京故宫博物院尚存多件“贴金透雕花灯”和“浮雕花窗”等等,无不佐证了莆田木雕的传统工艺魅力。明末清初至民国期间,莆田木雕多采用本地盛产的龙眼木。雕成各种武将、仕女或神像、古玩,辅以老漆涂饰,使作品更显色泽深沉。名匠朱榜首、黄丹桂、陈仙阁等人配合著名画师刘荣麟等,揉入国画大师李耕的人物画意韵,形成以莆式武将造型为特色的圆雕人物风格,迄今在江口镇园下村关帝庙等寺庙,梧塘镇九峰村方氏九间厢等老民居都留下了许多供后人观赏的人物及建筑装饰木雕,这些以圆、透、浮雕相结合的传世杰作,都是莆田木雕艺术的瑰宝。